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 / 许浑 /

《塞下》

《塞下》

许浑 [唐]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塞下》解析

《塞下曲》是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辞。许浑的《塞下曲》是同题诗中最短小的一首。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有一位战士,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还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这是一个在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

诗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现实。表面看来,作者对诗中的边塞战争既不歌颂,也未诅咒,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由于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帝国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此诗基调是凄惋、哀伤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以少总多”的手法来反映现实,诗人在成千上万的牺牲战士中,选择了一个战士的典型性的情节,即“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来突出牺牲战士的悲剧,使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这实际上是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

诗纯用白描手法,四句诗纯是叙事,不发任何议论,而倾向性却从作者提炼出来的典型事件上,自然流露出来。艺术风格显得自然、平淡、质朴。但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很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苦语,奇警动人。“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令人不忍卒读,也不忍回味,悲剧的气氛很浓。

(刘文忠)

许浑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许浑的诗词推荐
  •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唐]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 谢亭送别

    许浑[唐]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 早秋

    许浑[唐]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 金陵怀古

    许浑[唐]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 咸阳城东楼

    许浑[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 秋思

    许浑[唐]
    琪树西风枕簟秋,楚云湘水忆同游。高歌一曲掩明镜,昨日少年今白头。
  •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唐]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 汴河亭

    许浑[唐]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 许浑[唐]
    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
  • 早行

    许浑[唐]
    失枕惊先起,人家半梦中。闻鸡凭早晏,占斗认西东。辔湿知行露,衣单觉晓风。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