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 / 薛涛 /

《筹边楼》

《筹边楼》

薛涛 [唐]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筹边楼》解析

距杜甫浣花草堂不远的成都近郊,至今还耸立一座薛涛“吟诗楼”,点缀着锦江玉垒的秀丽风光,那是薛涛晚年栖息吟咏之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读了王建这首《寄蜀中薛涛校书》,不难想象,这颗闪闪发光的诗坛明星,是如何为当时所倾倒,而她的晚年生活,又是过得多么安闲宁静!然而,她没有躲在枇杷门巷这清幽的小天地里把自己和现实隔绝开来,这首《筹边楼》,便是她关怀时事政治心情的真实写照。

筹边楼在成都西郊,是大和四年(830)李德裕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所建。据《通鉴》记载:“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日召老于军旅、习边事者,虽走卒蛮夷无所间,访以山川、城邑、道路险易,广狭远近。未逾月,皆若身尝涉历。”可见李德裕建这楼,不仅供登览之用,而且与军事有关。在他的任内,收复过被吐蕃占据的维州城,西川地方一直很安定。大和六年十一月,李德裕调任离蜀,此后边疆纠纷又起。诗中的“羌旅”,就是指吐蕃而言的。这时,薛涛已是七十左右的老人了。她感慨时事,写 了这首诗。

诗的开头两句写楼。说“平临云鸟”,则楼之崇高可想;说“八窗秋”,则天旷气清、四望无际的情景可见。次句“壮压西川四十州”,着一“壮”字,点明筹边楼据西川首府形胜之地。两句不但写得气象万千,而且连李德裕当时建楼的用意,诗人百端交集的今昔之感,也都包孕于其中了。后两句寓严正谴责于沉痛慨叹之中,便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意思是说,由于将军们的眼光短浅,贪婪掠夺,召来了与羌族的战争,而他们又没有抗御的能力,以至连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受到战争的威胁。

诗以“最高层处见边头”作结,这“高”,这“见”,和首句的“平临云鸟”遥相呼应;而“见边头”,则和次句的“壮压西川”是个鲜明的对照。意思是这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它曾经是全蜀政治军事的心脏,成为西川制高点的象征;而今时移事异,登楼便能看到边地的烽火了。通过这样的对照,西川地区今昔形势的变化,朝廷用人的得失,都从这座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集中地 表现了出来;而诗人抚时感事、忧深思远的心情,亦即杜甫所说“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还仗出群才”(《诸将》)之意,也就深情若诉了。再从句法上来看,“诸将”句突然一转,和上文似乎脱了节;而末句又一笔兜了回来,仍然归结到筹边楼,说的仍然是登楼眺览,真是硬语盘空,力透纸背!

在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里,有议论,有感慨;有叙述,有描写;有动荡开阖,有含蓄顿挫,是不多见的。胡应麟论唐人绝句有云:“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中唐遽减风神,晚唐大露筋骨。”(《诗薮·内编》)单就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来讲,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这也和中晚唐绝句题材的扩大、内容的加深有关。发展中有成功之处,也会有失败的地方,要作具体分析。象这诗虽“露筋骨”,但仍不失唱叹之音,并非以议论为诗,并不流于概念化。它的意味深长,耐人寻绎不尽。

(马茂元)

薛涛的诗词推荐
  • 送友人

    薛涛[唐]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 牡丹

    薛涛[唐]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 薛涛[唐]
    露涤清音远,风吹数叶齐。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 薛涛[唐]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 春望词四首

    薛涛[唐]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 谒巫山庙

    薛涛[唐]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 薛涛[唐]
    猎蕙微风远,飘弦唳一声。 林梢鸣淅沥,松径夜凄清。
  • 酬人雨后玩竹

    薛涛[唐]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 寄旧诗与元微之

    薛涛[唐]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 月夜咏花怜暗澹,雨朝题柳为欹垂。 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闲似好男儿。
  • 秋泉

    薛涛[唐]
    泠色初澄一带烟,幽声遥泻十丝弦。长来枕上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