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 / 刘禹锡 /

《淮阴行》

《淮阴行》

刘禹锡 [唐]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淮阴行》解析

早春时节,清淮浪软,紫燕双飞。一位少妇在船埠给自己的丈夫送行。诗中略去了一切送别场面的描写,一落笔就抓住了女主人的心理活动,集中描写她的内心独白。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与丈夫握别之际,深情难舍,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究竟从何说起呢?首句忽然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什么东西使我羡慕?次句的回答更出人意外:羡慕丈夫船尾的燕子。这一问一答,痴人痴语,既不关情,也无关送别,似乎很不得体,但三、四两句一转,便使前面的疑团涣然冰释,整首诗的感情画面顿时活跃起来。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她想燕子能随船飞行,在樯竿上停留,自己丈夫无论是宿夜还是进餐,它天天都能见到;而人不如燕,自己反不能相随而去。这就把女主人公的一片深情和盘托出。诗不说女主人想以身相随,而说羡慕随船远行的燕子,宛转达意,以曲取胜,显得风流蕴藉。羡慕燕子,意在希望能象燕子那样天天见到自己丈夫的食宿情况,出语温柔体贴,细腻地表达了少妇对丈夫的深情厚爱。北宋诗人黄庭坚说:“《淮阴行》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苕溪渔隐丛话》引)是说得不错的。这首诗用比兴体托物抒怀,正是乐府本色。南朝乐府民歌《三洲歌》云:“风流不暂停,三山隐行舟。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两相比较,二诗机杼相同,神理暗合。刘禹锡在诗前小序称:“作《淮阴行》以裨乐府。”可见作者学习南朝乐府民歌的努力。

(吴汝煜)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的诗词推荐
  • 陋室铭

    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望洞庭

    刘禹锡[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秋词

    刘禹锡[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秋词

    刘禹锡[唐]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 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

    刘禹锡[唐]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道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 浪淘沙

    刘禹锡[唐]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暗迎神三两声。
  • 浪淘沙

    刘禹锡[唐]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 浪淘沙

    刘禹锡[唐]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 浪淘沙

    刘禹锡[唐]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