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 / 崔道融 /

《西施滩》

《西施滩》

崔道融 [唐]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滩》解析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刘永年)

崔道融的诗词推荐
  • 溪居即事

    崔道融[唐]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 梅花

    崔道融[唐]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 崔道融[唐]
    溪上寒梅初满枝,夜来霜月透芳菲。清光寂寞思无尽,应待琴尊与解围。
  • 田上

    崔道融[唐]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 崔道融[唐]
    买得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
  • 长门怨

    崔道融[唐]
    长门春欲尽,明月照花枝。买得相如赋,君恩不可移。
  • 长门怨

    崔道融[唐]
    长门花泣一枝春,争奈君恩别处新。错把黄金买词赋,相如自是薄情人。
  • 牧竖

    崔道融[唐]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 拟乐府子夜四时歌四首

    崔道融[唐]
    吴子爱桃李,月色不到地。明朝欲看花,六宫人不睡。凉轩待月生,暗里萤飞出。低回不称意,蛙鸣乱清瑟。月色明如昼,虫声入户多。狂夫自不归,满地无天河。银缸照残梦,零泪沾粉臆。洞房犹自寒,何况关山北。
  • 长安春

    崔道融[唐]
    长安牡丹开,绣毂辗晴雷。若使花长在,人应看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