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画船槌鼓催君去》

舒亶 [宋]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尊空。知君何日同。
《菩萨蛮·画船槌鼓催君去》解析

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评解】

这是一首留别与怀人之作。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临别依依,行者与送行者,相互留恋,却终于分离。下片写别后的怀念。“知君何日同”,表现出难言的相思之情。

【集评】

《艇斋诗话》:舒信道亦工小词,如云:“画船搥鼓催君去”云云,亦甚有思致。

《碧鸡漫志》:舒信道、李元膺,思致研密,要是波澜小。

《听秋声馆词话》:舒亶与苏门四学士同时,词亦不减秦、黄。

《词苑丛谈》:舒亶与李定,同陷东坡于罪者。尝作《菩萨蛮》词、王阮亭极赏北。尝曰:“此等语乃出渠辈之手,岂不可惜。”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这是一首惜别词。作者在词中以一推一挽之情劝住对方的眼泪 ,这种抒写伤离恨别心绪的表现手法,与宋词中写离别时常见的缠绵悱恻、肝肠痛断、难舍难分的情状有所不同。

这首词从送别写起。捶鼓,犹言敲鼓,是开船的信号。船家已击鼓催行,而这一边却在楼上把盏劝酒。“催 ”,见时间之难以再延。“留”,见送行人之殷勤留恋。一“催”一“留 ”,就把去和住的矛盾突出出来了,并且带动全篇 。“去住若为情,即由首二句直接逼出,欲去不忍,欲住不能,何以为情?这一问见别离之极度苦人 。“西江潮欲平”的好处在于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由前面击鼓催客、高楼把酒的场面推出一个江潮涨平的辽阔场景。句中的“欲”字包含了一个时间推进过程,说明话别时间颇长,而江潮已渐渐涨满,到了船家趁潮水开航的时候了。

换头就江潮生发,潮水有信,定时起落,所以说“容易得 ”,然而它能送人去却未必会送人来。一旦南北分离,相见即无定期故云“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结穴处一笔宕开 ,颇值得玩味。“此樽空”,遥承上片次句“把酒留君”,“樽空”见情不忍别,共拚一醉。但即使饮至樽空,故人终不可留,所以结尾则由叹见面之难,转思它日再会,发出“知君何日同”的感慨。

宋代曾季貍《艇斋诗话》评这首词“甚有思致”概因此词借江潮抒别情,不仅情景交融,同时还显出情景与意念活动相结合的特点。词在“去住若为情”这样的思忖后,接以“江头潮欲平”,看上去是写景,实际上却把思索和情感活动带进了景物描写,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

下片“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仍不离眼前景象,而更侧重写意念,以传达人物的心境。结尾二句虽然表现为感慨 ,却又是循上文章活动继续发展的结果。

所循的思路应该是: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依然是情景和思忖结合。词中以回环往复的语言节奏,来表现依依不舍、绵长深厚的“思致”。

舒亶的诗词推荐
  • 菩萨蛮·三年江上风吹泪

    舒亶[宋]
    三年江上风吹泪。夭桃艳杏无春意。今日欲开眉。那堪更别离。莫折长亭柳。折尽愁依旧。只有醉如狂。人生空断肠。
  • 菩萨蛮·柳桥花坞南城陌

    舒亶[宋]
    柳桥花坞南城陌。朱颜绿发长安客。雨后小池台。寻常载酒来。 马头今日路。却望城西去。斜日下汀洲。断云和泪流。
  • 菩萨蛮·画檐细雨偏红烛

    舒亶[宋]
    画檐细雨偏红烛。疏星冷落排寒玉。赌得碧云篇。金波更涉船。樽前当日客。行色垂杨陌。天阔水悠悠。含情独倚楼。
  • 菩萨蛮·杜鹃啼破江南月

    舒亶[宋]
    杜鹃啼破江南月。香风扑吹红雪。赋就缕金笺。黄昏醉上船。 年华双短鬓。事往情可尽。明日各天涯。来春空好花。
  • 菩萨蛮·朱帘乍卷层烟起

    舒亶[宋]
    朱帘乍卷层烟起。露华深浅初疑洗。困倚玉阑风。绮罗知几重。向人如有意。不醉何时醉。便得一枝红。犹胜两鬓空。
  • 菩萨蛮·小池山额垂螺碧

    舒亶[宋]
    小池山额垂螺碧。绿红香里眠鸂鶒。波面翠云开。仙槎天上来。吹将红日落。懊恼严城角。风月此时情。知君华发生。
  • 菩萨蛮·一回别後一回老

    舒亶[宋]
    一回别后一回老。别离易得相逢少。莫问故园花。长安君是家。 短亭秋日晚。草色随人远。欲醉又还醒。江楼暮角声。
  • 菩萨蛮·樽前休话人生事

    舒亶[宋]
    樽前休话人生事。人生只合樽前醉。金盏大如船。江城风雪天。绮窗灯自语。一夜芭蕉雨。玉漏为谁长。枕衾残酒香。
  • 菩萨蛮·楼前流水西江道

    舒亶[宋]
    楼前流水西江道。江头水落芙蓉老。画鼓叠凉波。凭栏颦翠娥。当年金马客。青鬓芦花色。把酒感秋蓬。骊歌半醉中。
  • 菩萨蛮·绮栊深闭桃园曲

    舒亶[宋]
    绮栊深闭桃园曲。刘郎老向花间宿。笑脸抹流霞。心知是小琶。纤纤垂素玉。掠鬓春云绿。弹了醉思仙。小窗红日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