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 / 于鹄 /

《巴女谣》

《巴女谣》

于鹄 [唐]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巴女谣》解析

诗人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雅的巴女放牛图。“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写的是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面,亢声唱着山歌,沿着江边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回转家去。如此山乡风味,何其清新动人!

下两句:“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纯然是小孩儿天真幼稚的说话口气,象是骑在牛背上的小女孩对于旁人的一段答话。这时天色渐渐晚了,可是这个顽皮的小家伙还是一个劲地歪在牛背上面唱歌,听任牛儿不紧不忙地踱步。路旁好心的人催促她快些回家,要不,待会儿天黑下来,要找不到家门了!

不料这个俏皮的女孩居然不以为然地说道:我才不害怕呢!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篱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木槿入夏开华,花有红、白、紫等色,本是川江一带农家住房四周通常的景物,根本不能以之当作辨认的标志。小女孩这番自作聪明的回话,正象幼小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告诉人们:“我家爷爷是长胡子的!”一样的引人发笑。诗中这一逗人启颜的结句,对于描绘人物的言语神情,起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这是于鹄采用民谣体裁写的一篇诗作,词句平易通俗,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川江农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静生活的一个侧面,读来饶有隽永动人的天然情趣。

(陶慕渊)

于鹄的诗词推荐
  • 江南曲

    于鹄[唐]
    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 古词三首

    于鹄[唐]
    素丝带金地,窗间掬飞尘。偷得凤凰钗,门前乞行人。新长青丝发,哑哑言语黠。随人敲铜镜,街头救明月。东家新长儿,与妾同时生。并长两心熟,到大相呼名。
  • 宿西山修下元斋咏

    于鹄[唐]
    幽人在何处,松桧深冥冥。西峰望紫云,知处安期生。沐浴溪水暧,新衣礼仙名。脱屐入静堂,绕像随礼行。碧纱笼寒灯,长幡缀金铃。林下听法人,起坐枯叶声。启奏修律仪,天曙山鸟鸣。分行布菅茅,列坐满中庭。持斋候撞钟,玉函散宝经。焚香开卷时,照耀金室明。投简石洞深,称过上帝灵。学道能苦心,自古无不成。
  • 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

    于鹄[唐]
    戢戢乱峰里,一峰独凌天。下看如尖高,上有十里泉。志人爱幽深,一住五十年。悬牍到其上,乘牛耕药田。衣食不下求,乃是云中仙。山僧独知处,相引冲碧烟。断崖昼昏黑,槎臬横只椽。面壁攀石棱,养力方敢前。累歇日已没,始到茅堂边。见客不问谁,礼质无周旋。醉卧枕欹树,寒坐展青毡。折松扫藜床,秋果颜色鲜。炼蜜敲石炭,洗澡乘瀑泉。白犬舐客衣,惊走闻腥膻。乃知轩冕徒,宁比云壑眠。
  • 寄卢俨员外秋衣词

    于鹄[唐]
    寄远空以心,心诚亦难知。箧中有秋帛,裁作远客衣。缝制虽女功,尽度手自持。容貌常目中,长短不复疑。斜缝密且坚,游客多尘缁。意欲都无言,浣濯耐岁时。殷勤托行人,传语慎勿遗。别来年已老,亦闻鬓成丝。纵然更相逢,握手唯是悲。所寄莫复弃,愿见长相思。
  • 早上凌霄第六峰入紫溪礼白鹤观祠

    于鹄[唐]
    路转第六峰,传是十里程。放石试浅深,m壁蛇鸟惊。欲下先襞衣,路底避枯茎。回途歇嵌窟,整带重冠缨。及到紫石溪,晻晻已天明。渐近神仙居,桂花湿溟溟。阴苔无人踪,时得白鹤翎。忽然见朱楼,象牌题玉京。沈沈五云影,香风散萦萦。清斋上玉堂,窗户悬水精。青童撞金屑,杵臼声丁丁。膻腥遥问谁,稽首称姓名。若容在溪口,愿乞残雪英。
  • 相和歌辞·挽歌二首

    于鹄[唐]
    阴风吹黄蒿,挽歌渡秋水。车马却归城,孤坟月明里。双辙出郭门,绵绵东西道。送死多于生,几人得终老。见人切肺肝,不如归山好。不闻哀哭声,默默安怀抱。时尽从物化,又免生忧扰。世间寿者稀,尽为悲伤恼。
  • 寻李逸人旧居

    于鹄[唐]
    旧隐松林下,冲泉入两涯。琴书随弟子,鸡犬在邻家。茅屋长黄菌,槿篱生白花。幽坟无处访,恐是入烟霞。
  • 悼孩子

    于鹄[唐]
    年长始一男,心亦颇自娱。生来岁未周,奄然却归无。裸送不以衣,瘗埋于中衢。乳母抱出门,所生亦随呼。婴孩无哭仪,礼经不可逾。亲戚相问时,抑悲空叹吁。襁褓在旧床,每见立踟蹰。静思益伤情,畏老为独夫。
  • 哭刘夫子

    于鹄[唐]
    近问南州客,云亡已数春。痛心曾受业,追服恨无亲。孀妇归乡里,书斋属四邻。不知经乱后,奠祭有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