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的成语
- 【大音希声】《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于无矣。”意谓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
- 【遏密八音】遏:阻止;密:寂静。各种乐器停止演奏,乐声寂静。旧指皇帝死后停乐举哀。后也用以形容国家元首之死。
- 【繁音促节】繁:杂;促:急迫,急促。繁密的音调,急促的节奏
- 【亢音高唱】亢:喉咙。放开喉咙,高声歌唱。
- 【金口玉音】旧时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
- 【空谷足音】谷:山谷。在寂静的山谷中听到脚步声。比喻非常难得的音信或事物。
- 【空谷跫音】跫:脚踏地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
- 【聆音察理】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
- 【鸾音鹤信】比喻仙界的音信。
- 【纶音佛语】比喻不由得不服从的话。
- 【陇头音信】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 【渺无音信】指毫无消息
- 【渺无音讯】指毫无消息
- 【靡靡之音】靡靡:颓废萎靡。使人萎靡、颓唐的声音。形容颓废、萎靡或淫荡的音乐。
- 【袅袅余音】袅袅:宛转悠扬。余音:不绝之音。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同“余音袅袅”。
- 【泮林革音】《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郑玄笺:“言鸮恒恶鸣,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为此之故,故改其鸣,归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则化也。”后用“泮林革音”比喻在好的影响感化下而改变旧习性。
- 【濮上之音】濮上:古地名。靡靡之音
- 【清音幽韵】比喻文章造诣极深。
- 【绕梁之音】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
- 【声音笑貌】指人的言谈、表情等。
- 【同音共律】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
- 【亡国之音】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 【五音六律】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 【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 【弦外有音】弦乐器的弦上发出的声音以外还有声音。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 【弦歌之音】弦歌:弦乐。弹琴和唱歌的声音。泛指教学活动
- 【笑貌声音】笑貌:表情;声音:谈吐。指人的言谈、态度等
- 【一锤定音】比喻做事干脆,说了算数。
- 【杳无音信】杳:不见踪影;没有迹象;音信:消息;回信。形容信息断绝;了解不到对方的情况。
- 【音容宛在】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