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笪重光(1623-1692),清朝书画家。字在辛,号君宜,又号蟾光、逸叟、江上外史、郁冈扫叶道人,晚年居茅山学道改名传光、蟾光,亦署逸光,号奉真、始青道人,江苏省句容人。一江苏丹徒人作。顺治九年进士,官御史,巡按江西,以劾明珠去官。罢官归乡,隐居茅山之麓,学导引,读丹书,潜心于道教。卒年七十。笪重光工书善画,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称四大家。精古文辞。有《书筏》、《画筌》传世。
- [清]
干建邦(1660一1716)字淑掌,号庐阳,星子县人。
- [清]
毛德琦,生卒年月不详,号心斋,清代浙江鄞县人,康熙五十三年任星子知县。
- [清]
闵麟嗣,(公元1628~1704年),字宾连,号橄庵,徽州岩寺镇人(今安徽歙县)。著名明末清初学者、旅行家。
- [清]
曹龙树,字松龄,号星湖。江西星子人。清高宗乾隆36年(1771年)举人。历任江苏、沛县、桃源(今泗阳县)、如皋等知县,江宁(今南京市)、江防同知,江南(辖今上海市、江苏、安徽、江西婺源县地)乡试同考官。著有《星湖诗集》、《养云精舍文集》《星湖如皋攀辕集》等。
- [清]
- [清]
曾燠(yù1759-1831),字庶蕃,一字宾谷,晚号西溪渔隐。江西南城人。官至贵州巡抚。清代中叶著名诗人、骈文名家、书画家和典籍选刻家,被誉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曾廷澐之子。
- [清]
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今隆回县司门前镇)。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 [清]
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今衡阳市衡阳县渣江),生于安徽省安庆府(今安庆市内)。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
- [清]
陈宝箴(1831年-1900年7月22日),谱名陈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江西义宁(今江西九江修水县)客家人,晚清维新派政治家。
陈宝箴1851年乡试中举人而出仕,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两湖总督曾国藩所赏识。先后任浙江及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湖南巡抚,时与许仙屏号为“江西二雄”。1895年在湖南巡抚任内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办新政,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刊《湘学报》,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系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后受到湖南守旧派王先谦、叶德辉的攻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爆发,百日维新宣告失败,陈宝箴以“滥保匪人”被罢黜。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22日去世。
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四代出五位杰出人物,后人称之“陈氏五杰”。
- [清]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 [清]
王凤池,又名王道矩,今安徽金寨南溪人士。民国14年(1925年)经詹谷堂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从事革命宣传,培养积极分子,成立农民协会。民国17年9月,党组织为显示农民革命的力量,决定举行“文字暴动”。王凤池与詹谷堂、袁汉铭等紧密配合,发动广大农会会员,一夜之间,南溪、汤家汇、斑竹园等乡村集镇的墙上、树上、地主豪绅家的大门上,贴满了反帝反封建的标语,吓得地主豪绅坐卧不安。
- [清]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清]
梁鼎芬(1859—1919),晚清学者、藏书家,广东番禺人。字星海,一字心海,又字伯烈,号节庵,别号不回山民、孤庵、病翁、浪游词客、葵霜、藏山、藏叟等;室名有耻堂、葵霜阁、栖凤楼、抗愤堂等。
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后应张之洞聘,主讲广东广雅书院和江苏钟山书院,为《昌言报》主笔。辛亥革命前有反帝主战思想。后任溥仪的毓庆宫行走。诗词多慷慨愤世之作,与罗惇曧等人并称“岭南近代四家”。
- [近代]
程颂万(1865~1932年),字子大,一字鹿川,号十发居士。湖南宁乡人(程千帆叔祖父)。清末民初人。少有文才,善应对,喜研词章。虽勤奋好学,但屡试未第,对科举制度遂无好感,而对时局新学甚为热心,为张之洞、张百熙所倚重。曾充湖广抚署文案。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全国率先创办私立湖北中西通艺学堂。同年创设攻木局,引进新工艺,培养漆木良工。1899年以盐提举衔湖北补用通判加二级由湖北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总稽察升任为学堂提调(校长),兼管湖北洋务局学堂所。1902年自强学堂改名为方言学堂,仍为提调。程任职期间,正值学堂改革。在延聘洋教习、加强教学管理、学堂兼办翻译西书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除负责学堂领导工作外,还兼英、俄、日、德、法五堂的汉文教习。其著作中保存自强学堂的许多珍贵史料。此后曾任湖北高等工艺学堂监督,兼管湖北工艺局,创办广艺兴公司、造纸厂等。程毕生致力于教育和实业。41岁时曾发明宽窄两用铁木织布机,提高织机工效。晚年曾寓居上海,与陈夔龙、陈曾寿、余肈康、陈三立、夏敬观、瞿鸿禨、俞寿璋、俞莱山、朱祖谋等交善。
- [近代]
张元济(1867年10月25日—1959年8月14日,享年91岁),男,字菊生,号筱斋,浙江海盐人。
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张元济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与爱国实业家,他一生为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整理、出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主持商务印书馆时期,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印书作坊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出版企业。
他组织编写的新式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推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翻译的《茶花女》等大批外国学术、文学名著,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主持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以及创建东方图书馆,对保存民族文化都有很大的贡献。著有《校史随笔》、《中华民族的人格》等。
- [近代]
许世英(1873年—1964年10月13日),字静仁,号俊人,安徽省至德县(今东至县)人。19岁中秀才,光绪23年(1897)以拨贡生选送京师参加廷试,得一等,以七品京官分发刑部主事,从此跻身官场,历经晚清、北洋、民国三个时期,宦海浮游60余年,成为中国近代政坛上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
- [近代]
金天羽(1874~1947)初名懋基,又名天翮,字松岑,改今名,号鹤望,别署有麒麟、爱自由者、金一等,吴江(今属江苏)人。中国近代诗人。
- [近代]
周钟岳(1876—1955),字生甫,号惺庵,剑川金华忠义巷人,白族,钟岳出生贫寒,刻苦自励。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癸卯科乡试,中第一名,称解元,1904年,至日本弘文学院留学,肄业师范。1905年复进早稻田大学,习法政。曾汇编《师范丛编》10卷,辑译松村介石《中国教育制度变迁通论》1卷。云南同学创设“云南杂志社”,钟岳任总编:撰有《论云南对于中国之地位》及《滇越铁路赎回之时机及其办法》等论文。与范熙壬、张耀曾、席聘臣等合组《新译界》杂志社,从事译述。博采中外图籍,写就《法占安南始末记》一书。
- [现代]
陈叔通(1876年—1966年),名敬第,中国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浙江杭州人。清末翰林。
甲午战争后留学日本,曾参加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后,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此后,长期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等职。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前夕,参加筹组上海市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1966年2月17日卒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