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 [近代]
周文雍(1905-1928)男,汉族,广东开平人,中共党员。
1905年生于广东开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历任广州工人代表大会特别委员会主席,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长、工委书记,广州工人赤卫总队总指挥,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劳动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工人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和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在广州建立党的秘密联络机关,对外假称夫妻。和陈铁军假扮夫妻后,周文雍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广州工人暴动。当时,在广州的汪精卫、陈公博等扮成“新左派”,鼓吹民主、自由,借以笼络人心。为了揭穿他们的假面目,周文雍率领数千名失业工人,在汪精卫的官邸“葵园”门前喊口号,要求释放被捕工人。敌人恼羞成怒,派出大批军警镇压工人。周文雍受伤被捕,党组织成立了营救小组,陈铁军和大家一起制定营救计划。陈铁军派人把关押周文雍的地点搞清楚后,又让人设法告诉周文雍不饮茶水,以引起“高烧”,说是患了伤寒;再发动狱中难友起哄,迫使敌人把周文雍从监狱送进医院;这时组织便衣武装把周文雍从医院救出。周文雍被救出来后仍与陈铁军假扮夫妻在广州做地下工作。不幸的是,由于叛徒告密,1928年1月27日,周文雍和陈铁军同时被捕。敌人向他们施用了酷刑,但他们坚决不向敌人低头。同年2月6日,在他们被判处死刑、即将就义之时,周文雍在监狱墙壁上题写了一首《绝笔诗》:“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 [近代]
熊亨瀚(1894~1928),湖南桃江县人,职业革命家。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曾担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委兼青年部长、《湖南通俗日报》馆长,是湖南反帝大同盟、湖南省雪耻会、湖南人民反英讨吴委员会等革命群众组织的负责人之一。1928年11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28日英勇就义。熊亨瀚擅长诗词,作数十首革命诗篇,大部分已编入萧三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
- [近代]
罗学瓒(1893-1930),湖南湘潭人,1893年生。1912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该校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为同班同学。1918年4月新民学会成立后为第一批会员,并成为骨干。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书记。1930年牺牲于杭州,年仅37岁。
- [近代]
恽代英(1895--1931)原籍江苏省武进县,生于武昌。武昌中华大学文学系毕业。“五四运动”时,他就深入湖北黄冈农村,宣传发动农 民,还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1915年参加新文化运动,在《东方杂志》、《新青年》上撰文,提倡科学与民主,批判封建文化。1919--1921年,他在湖北创办“利群”书社和“共存社”,团结进步青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随即加入共产党。
- [近代]
杨匏安(1896-1931),广东香山县南屏镇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人。原名锦涛(焘dào),笔名匏安。中共党员。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代部长,中执委,中共中央委员。太阳社发起人。1931年8月的一天晚上,杨匏安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在淞沪警备司令部内的荒地上,时年35岁。
1918年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发表《诗选自序》和一组旧体诗,消极遁世的悲情心态,跃然纸上。虽然他在回国之初,登家乡后山,见一新坟有感而发,写下直抒人间正气、鞭挞旧社会腐恶的短篇小说《王呆子》,颂扬贫农青年手刃村霸,为父姐复仇;然而,王呆子还是不得不入山为盗,结局仍是悲剧式的。此外,他的诗文大都不掩饰内心落寞。《诗选自序》称:“不佞少而颓唐,学殖荒落,乃谬以诗文辞见称朋旧;实则近日逃心空寂,不敢有志斯道。”表明他心如死水,波澜不兴,有如道家禅佛,不敢以诗言志,去起“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了。他在同年发表的旧体诗,更是充满着万念俱灰的情调。如“人闲只合看云坐,世乱聊为带雨耕,我已无心问哀乐,残蝉何事倚高鸣?”(《消夏》)人在不得意、百无聊赖的时候,往往借诗酒浇愁,以填补心灵的空虚。杨匏安在五四以前的心态正是如此。如“把酒乐斯须,偷闲静里娱,相逢皆作客,不醉且行沽。”(《同无庵、都休饮酒》)“相见拼一醉,归去独陶然。
- [近代]
古公鲁(1884~1931年),广东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人。他从小勤奋学习,先后毕业于梅县师范、广东法政专门学堂。
清宣统元年(1909),古公鲁赴印尼巴城谋生,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投身于民主革命。翌年,奉命回广州、花县、肇庆等地进行革命活动,任陆军第五旅第九团三营营长。
- [近代]
魏嫲(1903~1928),女,广东五华县华阳镇陂坑村出生。
- [近代]
张剑珍,女,汉族,广东五华县双华镇双华村人。是一名共产党员。1925年,大革命的烈火燃到其家乡。1926年,15岁的张剑珍受到革命者胡国枢(未婚夫之兄)的影响和帮助,向往革命,毅然加入了农会,并担任乡农民协会的宣传员。她一边宣传一边学习文化,进步很快,能说会唱,不但能看懂文件,还能根据文件精神创作革命歌谣。每到一地,她就结合当地斗争情况,自编自唱,出口成章。从八乡来到安流,就唱道:“好久唔曾到安流,来到安流系风流;大家姐妹团结起,杀倒白派廖少洲。”到华城时,又唱道:“好久唔曾到五华,五华真真系繁华;大家姐妹团结起,杀倒白派张九华。”
- [近代]
邓中夏(1894—1933),男,汉族,字仲澥,又名邓康,湖南省宜章县人。
1915年就学于长沙湖南高等师范文史专修科。1917年入北京大学国文门学习。1920年10月参加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3年参加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参与组织领导省港大罢工。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党的八七会议,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年赴莫斯科,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0年回国后被任命为中央代表赴湘鄂西根据地,任湘鄂西特委书记、红2军团(后改为红3军)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2年到上海任全国赤色互济会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1933年5月被捕。1933年9月21日,他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昂首走向刑场,英勇就义。
邓中夏是中共第二届、五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邓中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工人运动的领袖。
- [近代]
黄治峰(1891-1934),革命烈士。又名书群。壮族。广西奉议(今田阳)人,广西军官学校毕业。
- [近代]
何叔衡(1876-1935),男,汉族,湖南省宁乡县人,中共党员。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清末秀才。无产阶级革命家,新民学会骨干会员,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
1930年回国,任共产国际救济总会和全国互济会主要负责人。次年秋赴中央苏区,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工农检查人民委员、内务部代理部长和中央政府临时法庭主席等职。“左”倾错误统治中央后,被撤销全部职务。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59岁。
- [近代]
刘伯坚(1895年—1935年),四川平昌人,早年曾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四川大学前身)。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东方大学学习。应邀在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后来再次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中共六大;到中央苏区后,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宁都起义并任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后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21日壮烈牺牲。
2009年刘伯坚被评为“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
- [近代]
陈松山,革命烈士。1936年前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关在江西莲花九都坊监狱里,不久被杀害。在狱中坚贞不屈,白匪政治局长给上司报告中说:“共产党员诚属‘铁砧’,用尽重刑亦无济于事”。陈松山同志得知后写下了《革命的“铁砧”》:共产党人意志坚,赴汤蹈火我当先,严刑拷打何足畏,“铁砧”美名万古传。
- [近代]
刘振美(1916-1949),男,四川纳溪人,出生在商人兼地主的家庭,革命烈士。
- [近代]
许晓轩(1916—1949),学名永安,字小轩,江都县仙女庙(今江都镇)人。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许晓轩担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时殉难。是长篇小说《红岩》中许云峰、齐晓轩等人物形象的生活原型。
- [近代]
余文涵(1918-1949),四川长宁人,出生在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勤奋好学,在开明老师的启蒙教育下,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32年至1935年,在成都读中学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组织“读书会”,经常研讨国家大事,立志献身祖国。。1949年6月9日,在检查支部工作中,不幸被敌人逮捕,入狱后,教育争取了看守,在看守的帮助下,越狱逃脱虎口,逃离途中又被敌人追捕入狱。在狱中,他身带锁链,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敌人为了获取川南地下党的机密,对其进行“三堂会审”,面对敌人的屠刀,他舌战群魔,毫无惧色。同年6月27日,敌人以解送宜宾为名,在南溪县牟坪场将其秘密杀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余文涵殉难地修建了纪念碑。
- [近代]
任锐(1891-1949)又名纬绅,河南省新蔡县古吕镇人,是著名辛亥革命老人,革命烈士孙炳文的妻子。1936年任锐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延安,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主义学院学习。
- [近代]
- [近代]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